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我到底是怎麼完成論文的?

我完成了。 我完成論文並且取得碩士學位了。 全台灣每年有許多碩士論文產出,為了確保我的學術產出有所貢獻,而不至於成為國家圖書館裡徒增研究生信心(另一種貢獻?)的學位論文,寫作時期我大量閱讀相關文獻—研究本身以及書寫論文相關,字字斟酌,竭心思考,與他人的話題往往三句不離論文,奢侈到徹底將生活與論文結合,但如今回想起來,偶爾也困惑於我到底是怎麼完成論文。 我到底是怎麼完成論文的? 撇除聖恩浩蕩的指導老師,耐人尋味的題目,慷慨的受訪者與尚稱可以的研究能力,我想最重要的是安穩的生活。 安穩的生活包含有足夠的錢飲食,安穩的居所(在外租屋者最能理解突然需要另覓新址的天崩地裂),通勤無虞(這需要身體條件、居住地點遠近以及交通工具皆配合),精神上思慮無礙(最怕空氣突然安靜,舊日鬼魂糾纏),親人朋友能夠定時定量輸予人情關懷(戀情若沒有也罷)等等。 因為家人朋友的支持,我很幸運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下完成了碩士論文,還錦上添花地擁有了一段美好的研究所歲月,為此我非常感激。這並不是意味著如果沒有上述這些,就絕對完成不了論文,只是碩士論文這條路真的很難,真 的 非 常 難,萬不得已不要與世隔絕縮起來寫論文,更不要不吃不睡豁出去寫論文。 要影響世界的方法很多,一本碩士論文發揮的功用不大也不小。就是因為不大也不小,研究生偶爾振作於「不過就是一本論文嘛(寫不出來又不是世界末日)」,同時也崩潰於「不過就是一本論文嘛(竟然寫不出來的確是世界末日)」。 正所謂崩潰就是研究生的正常能量發揮,諸位研究生務必留一點彈性空間,給自己佈置一個稍可稱為安穩的生活裡,盡情地崩潰再振作、崩潰再振作,論文大概就是這樣完成的。
最近的文章

為什麼論文寫作書沒有用?

我是圖書館信徒,目前仍然相信,生活中的各種問題,圖書館都可以找到解答,而且公立圖書館不求奉獻、不須跪拜(不過偶爾要蹲著)。但問題是,關於論文寫作工具書,為什麼好像沒什麼用? 首先,部分論文寫作書有個通病,喜歡把重點放在文獻回顧和研究方法(有些重點也寫不好),至於 研究動機、研究背景、研究目的、研究貢獻、研究限制、研究範圍等則草草帶過 。有些書籍會建議,這些屬於第一章,適合留待最後寫。 有經驗的研究生會知道,不是人人都有「第一章留待最後寫」的體質, 條件是,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研究、關心什麼問題、論文為何而寫、為誰而寫、研究的社會性,因為第一章是第一章,第一章不是結論的下一章。簡言之,如果你已經完成第一章的思考,只剩寫出來而已,那也許可以留待最後。不過,這聽起來同時像個笑話以及很爛的藉口,我都想好了。論文我都想好了。呵。 第一章的思考,關係到文獻要怎麼讀、研究要怎麼設計。我誠心認為,不會教或隨便教怎麼寫研究動機、研究目的、研究背景和研究貢獻的論文寫作書籍,應該要在封面加註警語:此書不會教你怎麼寫第一章,請翻旁邊那本。也許有些研究生很會寫第一章,那麼我們彼此都可以節省一點時間。 再者,論文寫作書似乎都遺漏了一點,寫作本身是一件難事,加上「論文」二字,對研究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。要命的是,會站在書架前搜尋這類書籍的人,多數已經帶有懷疑自己懷疑人生的徬徨、急迫性與一事無成的愧疚感,也許還有想要休學的念頭。簡單來說,他們快要不行了。 快要不行的人需要:(1)量身打造特效藥,超高等工具書,隨侍在側句句指引,從標題到參考書目,從格式到句型,從結構再回到標點符號,都需要指導 。(2)信心。而信心不是把工具書寫得很空泛、簡要、剪貼網頁畫面衝頁數的人能給的,是自己揭露曾經寫得很爛、現在仍然在寫的人,他們說的話、給的保證,才有可能進入研究生千瘡百孔的心。 幸運的是,這世界的確有一些人不介意 揭露自己的失敗(寫作上的,以及人生其他種種面向的), 現在仍然在寫,而且以寫作作為職業。 如果你發現你的寫作困境惡化,已經無法用一般論文寫作書止痛,我強烈建議改變搜尋指令,向普通人的寫作指引挖掘,或是讀讀 寫作者寫給寫作者的指南,如果是論文的事他們未必懂,但一改再改無以為繼的第二版草稿?為何而寫的生存危機?在完美主義裡動彈不得?爛得要命的初稿?讀讀這些段落: 道科特諾(...

地方的研究生需要被鼓勵

經過上一篇 斜槓研究生如何回頭寫論文 診斷完,我了解我的困境了,也了解問題所在了,但為什麼我還是不想寫論文? 因為寫論文還是很困難。而且寫論文不太好玩。 研究生都知道寫論文很難,只是有些研究生開竅得比較晚,以為只要心理上準備好了,自然文思泉湧、妙筆生花,論文12小時內宅急便配送到家。簡言之,這些研究生(我)因為各種原因,水痘晚出。現在水痘發完了,心情上接受了自己的不足、因恐懼而自欺欺人、各種拖延病症,可以準備過生日長大了。 關於寫論文的困難與不好玩,也許可以挪用生活中的其他經驗來突破,畢竟是,斜槓研究生。 我是在打掃的時候,發覺寫論文和打掃的關聯性。 我喜歡打掃,收拾、吸地、洗衣、刷洗、消毒和重複。並不是從小就如此,甚至小時候很討厭打掃整理。若是不曾被乾淨整潔的生活方式感動過,而心嚮往之,也因緣際會掌握了工具和 使用方式,有了重新開始的機會,主導空間打掃的節奏,更在執行後看到成效,呼應了一開始的乾淨整潔的生活方式,很難會認同打掃的重要性。若不認同打掃的重要性, 即使真的打掃了,帶著不甘願、不得不的心情去做,也就難以持續做下去。 這個從不打掃到打掃的過程可以分析成: 被乾淨整潔的生活方式感動過(願景鼓勵) 掌握了工具和 使用方式(寫作工具和寫作技法學習) 有了重新開始的機會(寫作的空間環境) 主導空間打掃的節奏(研究方向的決定權) 執行後看到成效(proposal過了final還遠嗎) 首先是,願景鼓勵。 為什麼寫論文?寫論文很困難,寫論文大部份時候都不太好玩,成就感無法立即實現,那為什麼還寫論文?有些人稱這題的答案為研究動機,這樣寫在紙上的理由也是真實的,但有時候還真是有點恥於說出口,簡單一點說: 因為有話想說(很多話),想要由我來說,且想要說得強而有力。 基於回應一般人、社會大眾的說法。 可以一邊寫作,一邊開展自己的思路、理念和意見。 作為學位論文,衡量和標記自己的成長。 地方的研究生需要被鼓勵,不只是循循善誘、逐過程章節的鼓勵法,也包含對於「我寫論文」這件事價值的肯認。過完生日已經長大的研究生,要能學會講出需求,也要能自我滿足,要是找不到外在的鼓勵,就自己給自己打打氣吧:你寫的論文是重要的,而且非得是你寫的不可。

斜槓研究生如何回頭寫論文

作為研究生,每天起床,每一件事情都叫人著迷,除了寫論文。打開臉書看到有人鑽研自製早午餐,或圍坐營火烹茶談天,或精選食材烹飪做菜,或畫畫花藝揮灑創意 ,或在假皮毛木地板上做瑜伽,美好人生濃縮成一張被愛的照片。每個人的新興趣都好值得浪費一整個人生,更值得發展成未來的專業。 斜槓研究生追求多元生活方式,嗜好、運動、打工、做家務、看展覽或參加各式各樣工作坊,明明在座談QA時間,發表知識含量連自己都陶醉的心得,回到家裡,連一頁書也看不了。論文只能在和別人聊天的對話框裡發展,真的克服萬難打開了電腦,每一個字都艱難。 待辦清單裡,寫論文總排在第一 ,一天結束,卻從來沒有被打勾。斜槓研究生有天賦,也有資源,這樣的消磨必須結束。回歸原點,一個字一個字累積。以下幾個問題協助斜槓研究生 思考如何寫出論文: 首先,就現況進行評估和判斷:我的寫論文生活出了什麼問題?問題在於論文本身,或是與指導老師關係?或是生活其他讓你感覺壓力大的情境?以上種種可能互為因果,自覺寫得很爛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辦,和老師互動更提不起來勁,沒寫完論文的時間都像在浪費,又投注這麼多之後,更覺得壓力如排山倒海,對自己和論文的評價一再重挫...因此,以下的問題自助餐,每一道都夾了一點: 寫論文有什麼問題 論文本身類別:研究主題不明/ 題目無法聚焦 /文獻回顧不足 /查無此研究方法 /沒有研究動機價值 指導老師類:失聯/關係危機/無法對話 /想換指導 資源類:沒錢繳學費 / 沒時間寫論文 /健康 心情類:人際 /家庭 /生涯/健康 自助餐綜合類:各種都有一點 壞消息是問題很多,問題很大。好消息是堆滿髒衣服的房間裡,總是可以從離手邊最近的那一件開始清理起: 短期來說,能立刻改善的方式有哪些? 尋找資源 : 寫信給指導老師約時間見面 /和同儕前輩 聊聊 / 借錢/申請學貸/就診 /上圖書館 改變環境 :整理房間 /制訂規律作息/休學 / 搬家 /尋找固定寫作地點時間 /找到同溫層 回顧來時路 :閱讀既有論文內容(不要修改) /整理分類清除現有文獻 /重新檢視與指導的互動紀錄 現在,就開始選一種方式改善 祝好運

從寫摘要到寫論文

這篇台大社會林國明老師的臉書網誌文章 《如何寫文獻評論:單篇期刊論文》 ,內容是指導學生如何從讀文獻到評價文獻,林從四個層次來說明:(1)研究問題;(2)理論;(3)概念化與操作化;(4)資料。 我認為,這篇文章反過來也可以作為「一篇論文由什麼組成」的指引,正在撰寫論文的研究生,透過基礎技巧的回顧,可以從這四個方面著手撰寫,或是觀察自己正在發展中的論文還欠缺什麼。 其中一段關於研究問題的審視中,提及「... 這篇論文所提問的問題,對人類命運,或特定社會/人群的處境,有什麼重要性?... 」我認為常常回顧這個問題,讓研究生回到撰寫論文起心動念、還未經過太多自我懷疑和意識到眼高手低落差狀態(也許就是一個非常短暫的瞬間) ,有助於喚起自己與世界的連結感。 從寫摘要到寫論文,就像是將目光從他人放到自己身上,必要時也得從自己再回到他人,一來一回之間慢慢定出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。 特別是全職研究生很容易受困,而停留在自我保護的靜止中(任何人事、關係、狀態都叫我分心,也叫我痛苦),能鼓勵 研究生回到群體之中的活動和思考,都非常值得一試。

論文口試會議室裡發生的事

成員:助教、研究生、指導老師、口試委員A、口試委員B 地點:學校裡的某一間小房間 準備階段 助教帶著信封進入小房間給各委員簽名、出席費用,助教退出小房間(帶著祝君好運的神秘微笑)。 第一幕 口試委員互相推派當主席,閒聊。研究生在旁邊抓住最後調整投影機的機會。 第二幕 研究生進行15-20分鐘的簡報。簡報結束後含蓄地看向口試委員。 第三幕 口試委員A首先發表感想、提問,大約持續五到十分鐘。研究生同時動筆狂抄寫委員的感想及提問,趁亂按下一開始忘記按的錄音筆。口委B和指導老師喝一口咖啡,吃吃小零食。 第四幕 指導老師開口「研究生請回應一下」,研究生吞口水,開始從筆記本的段落逐項 回應口委A 。 第五幕 口試委員B接著發表感想、提問,大約持續五到十分鐘。研究生同時動筆狂抄寫委員的感想及提問。 第六幕 指導老師開口「研究生請回應一下」,研究生比較不緊張了,從筆記本的段落逐項 回應口委B 。 第七幕 指導老師提問順便補血,研究生抄筆記兼答覆 。 第八幕 口委A或B再補充, 研究生再答覆。 第九幕 研究生關閉錄音器材離開小房間,指導老師與口委開會討論。 第十幕 研究生被召回小房間,被告知通過口試。研究生泫然欲泣,面帶感激。口試委員們與指導老師最後寒暄,收拾物品。研究生與老師到門口目送口試委員離開。 第十一幕 研究生與指導老師回到小房間進行會談與討論。結束後,指導老師離開。研究生收拾場地。關閉投影機。 劇終

住持開示關於研究生的自卑感

住持枡野俊明的著書《你的自卑感,只是一種妄想:不與人爭,當自己人生的主角》,提供各位研究生淨化心靈。 有時候,非常想知道對方/老師到底對我的表現有何看法,又深知對方/老師絕對不會給出讓我滿意的答案,諸如: 當老師說「進步很多」,我的內心:夠好嗎?還是只是不爛? 當老師說「很好」,我的內心:是真的好嗎?還是只是想安慰我?老師有看到真正的我嗎? 當老師說「真的很好」,我的內心:果然是為了安撫我吧...我太差勁了,竟然情緒勒索老師。 在讀過「 要重視認同感,而不是別人的評價 」篇章後,我認為,與其在意老師的評價(事實上,很抱歉,老師的評價對我來說才是永遠不夠好),轉念想,更希望用做研究的行動,來獲得老師和其他讀者的認同。 評價追不上持續改變的我, 只有行動才能夠證明當下的自己。 願原力與研究生同在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第一章 名為自卑感的妄想 ──有自卑感的人和沒自卑感的人 人皆有其強項和弱項 以「上天的量尺」作為內心的依據 儘管是不受矚目的工作,也要全力以赴 「想要更多」的念頭,會產生痛苦 與其看理想形象,不如看自己腳下 能向別人「認輸」的人,不會有自卑感 對優秀的人抱持敵意,沒有意義 「搶著邀功」是自卑感的反面表現 第二章 與他人比較的妄想 ──為了不受他人的價值觀擺布 要重視認同感,而不是別人的評價 答案就在孜孜矻矻的努力中 覺得自己不如別人,只是主觀意識 「現在」該做的事肯定存在 等候自己「派上用場」的時候到來 如實的以上天所賜的生命來面對人生 與其動腦思考,不如起身行動 評價只要聽聽就好 你是否都是當自己人生的「主角」 失敗和挫折是一種「發現」 第三章 名為優越感的妄想 ──斬斷想要在人之「上」的潛在意識 自卑感與優越感互為硬幣的正反面 煩惱多並不是壞事 地位和頭銜,賞味期限只有三年 比起辛勞,能戰勝它更有價值 別人眼中的你,不會比你實際的器量來得大 是否強迫人接受建議呢 不參與霸凌的方法 討厭某人時 該如何面對瞧不起你的人 內心無法安定的「騎乘」 有自信的人不會受他人的話語左右 第四章 名為人際關係的妄想 ──不動怒、不結黨、不擴張的「人生要訣」 動怒前能做的事 不是看人臉色,而是察覺氣息 要注意「否定語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