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圖書館信徒,目前仍然相信,生活中的各種問題,圖書館都可以找到解答,而且公立圖書館不求奉獻、不須跪拜(不過偶爾要蹲著)。但問題是,關於論文寫作工具書,為什麼好像沒什麼用?
首先,部分論文寫作書有個通病,喜歡把重點放在文獻回顧和研究方法(有些重點也寫不好),至於研究動機、研究背景、研究目的、研究貢獻、研究限制、研究範圍等則草草帶過。有些書籍會建議,這些屬於第一章,適合留待最後寫。
有經驗的研究生會知道,不是人人都有「第一章留待最後寫」的體質,條件是,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研究、關心什麼問題、論文為何而寫、為誰而寫、研究的社會性,因為第一章是第一章,第一章不是結論的下一章。簡言之,如果你已經完成第一章的思考,只剩寫出來而已,那也許可以留待最後。不過,這聽起來同時像個笑話以及很爛的藉口,我都想好了。論文我都想好了。呵。
第一章的思考,關係到文獻要怎麼讀、研究要怎麼設計。我誠心認為,不會教或隨便教怎麼寫研究動機、研究目的、研究背景和研究貢獻的論文寫作書籍,應該要在封面加註警語:此書不會教你怎麼寫第一章,請翻旁邊那本。也許有些研究生很會寫第一章,那麼我們彼此都可以節省一點時間。
再者,論文寫作書似乎都遺漏了一點,寫作本身是一件難事,加上「論文」二字,對研究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。要命的是,會站在書架前搜尋這類書籍的人,多數已經帶有懷疑自己懷疑人生的徬徨、急迫性與一事無成的愧疚感,也許還有想要休學的念頭。簡單來說,他們快要不行了。
快要不行的人需要:(1)量身打造特效藥,超高等工具書,隨侍在側句句指引,從標題到參考書目,從格式到句型,從結構再回到標點符號,都需要指導。(2)信心。而信心不是把工具書寫得很空泛、簡要、剪貼網頁畫面衝頁數的人能給的,是自己揭露曾經寫得很爛、現在仍然在寫的人,他們說的話、給的保證,才有可能進入研究生千瘡百孔的心。
幸運的是,這世界的確有一些人不介意揭露自己的失敗(寫作上的,以及人生其他種種面向的),現在仍然在寫,而且以寫作作為職業。如果你發現你的寫作困境惡化,已經無法用一般論文寫作書止痛,我強烈建議改變搜尋指令,向普通人的寫作指引挖掘,或是讀讀寫作者寫給寫作者的指南,如果是論文的事他們未必懂,但一改再改無以為繼的第二版草稿?為何而寫的生存危機?在完美主義裡動彈不得?爛得要命的初稿?讀讀這些段落:
道科特諾(E. L. Doctorow)曾說,「寫小說就像夜間開車。你的視線只達車頭燈照得到的範圍,但你還是能這樣走完段路。」你無須看見自己將去何方,也不用看見目的地或途經的一切。你只要能看清前方兩、三英尺的範圍即可。這是目前為止我所聽過關於寫作或人生最好的建議。
關於寫作:一隻鳥接著一隻鳥,Anne Lamott/原著,朱耘/翻譯,晴天出版。
幾乎所有出色的創作都是從不忍卒睹的第一次嘗試開始。你必須從某個地方起跑;從將想法—任何想法—付諸文字開始。我的一位朋友表示,初稿是下等版—你只是寫下來。第二份草稿是升級版—你修改文字,提升品質。第三份草稿是牙醫版—你檢查每一顆牙齒,搜尋是否有鬆脫、不齊或蛀壞的,或者,若幸蒙天助,便會發現它們健全無瑕。
關於寫作:一隻鳥接著一隻鳥,Anne Lamott/原著,朱耘/翻譯,晴天出版。
以及這段,寫給有研究主題沒有核心關懷的研究生:
(作者為紐約時報雜誌寫稿,編輯剛剛同意她所提出的報導企劃書)
接下任務之後,我就要開始投身於我稱之為漏斗探索的階段。在這個階段,你要萃取出故事的核心,萃取那些你要完成這個故事所需知道的東西。在這裡,我犯下第二個錯誤:我沒有遵循自己的行軍口令。我接到的任務,是寫一篇關於嬰兒潮世代的運動愛好者的膝蓋受傷故事,可是我在開始我的漏斗探索時,卻是從一個太過廣泛的觀念出發:「我要寫的是膝蓋」。但是,一篇「關於膝蓋的文章」並無法成為故事。
哈佛寫作課,Mark Kramer & Wendy Call/編,王宇光等/翻譯,藍學堂出版。
祝各位牙醫好運。
留言
張貼留言